2025年,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一个新变化引发市场广泛关注,就是“降费”。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近期表示,要进一步稳步降低公募基金综合费率,在已经降低基金管理费率、托管费率、交易费率的基础上,2025年起还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,预计每年合计为投资者可节约费用450亿元左右。与此同时,今年春节期间,多家理财公司也先后下调了部分理财产品的费率。
降费行为既源于财富管理机构的营销、竞争压力,也源于市场长期面临的一项待解课题——投资者、财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如何协调一致、互相支撑、共同实现。不少投资者曾质疑“自己购买的产品赔钱,产品管理人却赚钱”的合理性,尽管从“买者自负、卖者尽责”的角度看,这属于正常市场现象,但从市场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,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才是行稳致远之道,此前就有理财公司在某款产品中推出“不赚钱不收管理费”模式,备受投资者认可。
降费不是终点,提高财富管理质量、更好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需求才是目的。投资者之所以购买财富管理产品,是因为他们信任管理人的能力与水平,愿意把自己的钱交给专业人士打理,并为此支付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。财富管理机构应坚持投资者需求导向,分类、分层研究投资者的投资习惯、风险偏好、保值增值需求,提升产品的差异性、适配性。

推荐阅读:
券商晨会精华:京沪房价止跌传递积极信号,有望加速房地产市场预期的修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