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郧西发现柱状喀斯特景观 实证秦岭地貌演化

  中新网湖北郧西7月3日电 (张倩龙 朱江 陈琦)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3日向外界披露,在湖北省郧西县坎子山,该研究院专家调查发现除海量分布、高约5米的丘状喀斯特象形石景观外,还有一类更加高大挺拔的柱状喀斯特景观。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古生物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赵璧称,两类形态、成因截然不同的地表喀斯特景观共存于此,为研究秦岭演化提供新的重要证据。

  郧西县坎子山位于鄂陕两省交界地区,是一座典型喀斯特(岩溶)石山,由距今3.59亿—2.99亿年前的“石炭纪”灰岩构成。坎子山平均海拔超1500米,山体剥蚀强烈,是秦岭腹地重要喀斯特成景部位之一。

  新发现的高大柱状喀斯特景观与坎子山“万亩石林”单体景观外形差异悬殊。赵璧称,其形成演化并非仅受到喀斯特作用影响,而是受到喀斯特作用和重力崩解作用的综合控制。

典型柴埠溪式石柱,郧西坎子山鹰咀石。余明 摄

  赵璧称,以“鹰咀石”景观为例,顶部的“鹰咀”恰如其名,神似雄鹰的喙,明显受到过喀斯特作用的深刻改造,但其兀立耸峙,柱体表面仅有少量喀斯特作用留下的溶沟、溶痕,更多是平直、整齐的崩裂面,四周也散布着大量崩解的滚石,充分证明柱体是大量岩石崩落留下的地质遗迹。这类明显受重力垮塌作用控制的柱状喀斯特景观,曾被定义为“柴埠溪式石柱(林)”。

  在秦岭腹地的鄂西北,此前未有过柴埠溪式石柱景观被发现。本次发现该景观与“万亩石林”在坎子山同时出现,证明在秦岭造山带复杂的断裂构造体系影响下,山体不同部位会发生差异升降和不同程度的喀斯特化地表过程。“这也表现了秦岭山脉地质结构和喀斯特地貌演化的复杂性,说明秦岭喀斯特地貌景观成因类型可能远比过去认为的更加丰富。”赵璧表示。(完)

【编辑:陈海峰】

推荐阅读:

【风口研报】“车路云”试点城市名单公布 产业链有望持续升温

技术革新引领未来:全球单体最大异质结跟踪光伏电站项目即将全部并网发电

总投资高达78.07亿!国华金光伏玻璃项目投产

今天A股大逆转!高股息股集体降温 医药股午后集体走强

打击资本市场财务造假最新政策来了!

美股收盘:非农报告提振降息预期 三大指数集体收涨 标普、纳指再创新高

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暂无相关文章

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

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